1950年,逃到台湾的李弥坐起了冷板凳,整天无所事事十分无聊,突然有一天,他接到一通电话,老蒋要给他派个重要任务!
李弥,1902年出生于云南腾冲,家里排行老六,父亲靠珠宝生意发家,日子过得还算宽裕。他小时候脑子灵光,小学毕业后进了当地举人王承漠的私塾,读了几年四书五经。1910年代末,父亲因得罪地方官被抓,李弥试着砸狱救人没成,自己跑路,投奔了滇军第七师,从打杂的勤务兵干起。1924年,他考进黄埔军校第四期,编在步科第一团,毕业后分到朱培德部队当基层军官。抗战期间,他在滇西战场带兵,1944年因拿下松山,升了第八军军长,风头一时无两。战后,他还被派到山东受降,混得像模像样。 到了1947年,李弥的部队改编成整编第八师,次年他又高升为第十三兵团司令官。淮海战役前,他拍胸脯跟蒋介石打包票,说要么打赢,要么死在战场上。结果仗打得一塌糊涂,他的兵团被打散,他自己化装成伤兵,带着几个亲信溜到青岛,坐船跑回南京。1949年,蒋介石让他重建第十三兵团,派到云南布防。年底,卢汉在昆明起义,李弥被扣押后放出来,带着残部退到滇南,第二年只能灰溜溜飞到台湾。在台北,他成了没人待见的“过街老鼠”,日子过得憋屈至极。
1949年底,李弥逃到台湾后,算是彻底跌到谷底。曾经的黄埔精英,如今被贴上“逃跑将军”的标签,走到哪儿都被人指指点点。台北的国民党圈子冷酷得很,昔日的战友、同僚,见了他都绕着走,连蒋介石都不愿搭理他。他几次厚着脸皮去官邸求见,想找点事干,每次都被卫兵挡在门外,只带回一句“回去等消息”。这句场面话听着客气,实际就是让他滚回去接着闲着。李弥住在台北一栋破旧小楼里,日子过得像一潭死水,没人理,没事干,只能靠回忆过去的光辉岁月打发时间。 1950年春,事情突然有了转机。一天早上,一通电话打过来,蒋介石的秘书通知他速到官邸,说有要事相商。这消息来得太突然,李弥估计都懵了,但这可是他翻身的机会,哪敢怠慢。他赶紧整理军装,直奔官邸。蒋介石这次没摆脸色,而是直截了当抛出任务:让他去缅北金三角,接管李国辉的残部,整顿部队,伺机从西南反攻大陆。这任务听起来不简单,背后却有不少猫腻。 原来,李国辉带着两千多残兵,1949年在解放军追击下逃到缅北金三角。这帮人本来是国民党第八军和第九十三军的散兵游勇,被逼得走投无路,只能钻进缅甸、泰国、老挝交界的深山老林。刚开始,李国辉还给蒋介石发电报,求着能撤到台湾。蒋介石一看,又是“败军之将”,压根不想管,直接晾着他们自生自灭。没想到,这帮残兵在缅北站稳脚跟,还跟当地缅军干了几仗,居然连赢好几场。消息传到台湾,蒋介石觉得这支部队还有点用,脑子一转,想起被冷落的李弥,决定让他去收拾这个烂摊子。
到了金三角,李弥一看,营地乱得像个难民营。士兵衣服破得跟乞丐似的,枪支大半生锈,营房是用竹子和茅草搭的,稍微下点雨就漏水。李国辉带着人来迎接,估计也捏了把汗,毕竟李弥是蒋介石派来的“钦差”。李弥二话不说,直接宣布接管指挥权,摆出一副雷厉风行的架势。他先清点人数,发现部队不到三千,武器装备差得可怜。他拿出一部分军费,修缮营地,添置武器,还从当地招了些流民和溃兵,队伍规模慢慢扩大。 为了站稳脚跟,李弥跟当地部落头人谈生意,用带来的美元换粮食和庇护。他还盯上了金三角的鸦片买卖,这地方盛产罂粟,贩毒利润高得吓人。李弥借着这门“生意”,换来不少美元,买了美式步枪、机枪,甚至搞了台无线电设备。1950年底,他的部队已经扩到上万人,营地也从破竹棚升级成像模像样的据点。他还建了个简易机场,跑道用黄土夯实,方便台湾空运物资。蒋介石见他干得有声有色,又开始催促反攻大陆的事。
1951年初,蒋介石下令让李弥试着从云南打回去。李弥组织了三路部队,带着新装备的士兵,浩浩荡荡出发。结果没走多远,就撞上解放军的埋伏,部队被打得七零八落,只能灰头土脸撤回缅北,丢了一堆装备。这次失败让李弥意识到,反攻大陆就是个空头支票,压根没戏。他开始把心思放在金三角,盘算着怎么保住自己的地盘。 李弥在金三角越混越大,部队膨胀到几万人,靠着鸦片生意赚得盆满钵满。他开始不把蒋介石的命令当回事,电报来了就敷衍几句,私下里只顾扩充势力。1953年,缅甸政府受不了这帮外来武装,跑到联合国告状,国际社会开始施压。蒋介石没办法,只能下令撤回部分部队。李弥拖拖拉拉,只撤了点零头,自己继续赖在金三角当“土皇帝”。1960年代,缅军加大清剿力度,台湾也彻底断了支援,李弥的日子不好过了。1971年,他被逼撤回台北,住进新店镇一栋普通宅子,没人搭理。1973年,他因心脏病去世,69岁,追赠陆军二级上将。他的残部在金三角坚持了几年,部分撤到泰国美斯乐村,帮着打反政府武装,慢慢融进当地。李弥的儿女远走海外,跟他联系不多,晚年生活冷清,留下一段争议不断的经历。